老王一退休,日子悠哉了不少,早晨公园晨练,下午象棋摆擂台,晚上电视一开就是三集连播。但最近他却烦恼不断:一入夜,皮肤瘙痒得像有蚂蚁在爬,挠得一身红印也不见好。他一度怀疑是不是家里养的猫换了性格,专挑夜里“下毒手”?他的“对手”并非猫,而是老年性瘙痒症。
这不是老王一个人的困扰。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三成会出现皮肤瘙痒的问题。不少人以为只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并不简单。
年纪越大,皮肤越“脆皮”。年轻时油脂分泌旺盛,皮肤水润紧致;可年纪一上来,皮脂腺功能退化,皮肤屏障像漏水的水桶,锁不住水分,就容易干燥、脱屑、瘙痒。尤其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情况更甚。
除了“干”,还有“老”。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调节机制也会发生改变。皮肤对轻微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哪怕是一点灰尘、衣服摩擦,或者洗澡水温偏高,都可能触发慢性瘙痒反应。这时候挠一挠,不但不会舒服,反而会越挠越痒。
更麻烦的是,慢性肾病、糖尿病、肝病等常见老年慢性病,也可能引发或加重皮肤瘙痒。这类瘙痒往往没有明显皮肤损伤,但却顽固持久,令人“夜不能寐”。尤其是慢性肾病患者中,瘙痒发生率可高达50%,堪称“隐形折磨”。
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是“过敏体质”,一股脑儿吃起抗组胺药或涂抹激素药膏。可问题是:不是所有瘙痒都跟过敏有关!老年性瘙痒更多是因为皮肤屏障受损+内分泌紊乱。贸然用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副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年纪大了,身上痒个不停,到底该怎么办?
第一,不要怕油。很多老年人洗完澡喜欢“清清爽爽”,觉得涂油腻腻的乳膏不舒服。但保湿是缓解瘙痒的第一要务。选择含有神经酰胺、甘油、尿素等成分的润肤剂,早晚各一次,尤其在洗澡后“趁湿抹”,效果更佳。
第二,控制水温与频率。很多人喜欢洗热水澡,觉得“烫一烫就不痒了”。其实高温水洗会进一步破坏皮脂膜,让皮肤更干更痒。建议水温控制在35℃左右,洗澡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周2-3次为宜。
第三,别把“痒”当成“脏”。有些人一痒就拼命搓澡,甚至用盐或醋洗皮肤,结果越洗越糟。其实老年皮肤角质层变薄,过度清洁反而破坏保护屏障。温和清洁、避免碱性皂类,是更合适的选择。
第四,注意饮食调节。如果瘙痒频发,还可从饮食入手。多摄取富含维生素A、E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胡萝卜、深绿色蔬菜、坚果和深海鱼类,有助于提高皮肤抵抗力。避免辛辣、过咸、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也能减少皮肤敏感。
第五,留心基础病信号。如果瘙痒持续超过6周、夜间加重,或伴有黄疸、尿少、血糖异常等症状,务必就医排查系统性疾病。对于糖尿病性皮肤瘙痒,控制血糖是根本;而肾性瘙痒常见于尿毒症患者,需配合透析与药物治疗。
第六,精神状态也很关键。有研究发现,焦虑、抑郁、孤独感等负面情绪,会放大瘙痒的感知。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减少,心理状态起伏不定,也可能是瘙痒的“幕后推手”。适当运动、培养兴趣、维持社交,是“痒”外之药。
第七,慎用药物。部分老年人因长期服用降压药、利尿剂、他汀类药物,可能出现药物性瘙痒。此类反应较隐蔽,建议将用药清单带去医院,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调整用药方案。
第八,关注环境因素。秋冬供暖季节室内湿度低,建议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0%-60%之间,能有效减少皮肤干裂。穿着应以纯棉、宽松衣物为主,避免化纤材质引起摩擦性瘙痒。
第九,适度借助医学手段。对于难以缓解的顽固性瘙痒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镇静型抗组胺药、局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或者尝试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等治疗方式。但所有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切忌自行滥用。
第十,不可忽视皮肤癌风险。部分老年人皮肤瘙痒可能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早期表现,尤其当出现单侧瘙痒、皮肤色素改变、不明原因瘢痕或结节时,需高度警惕,及时皮肤科就诊。
诚然,年纪大了,皮肤确实变得“娇气”了些。但只要掌握正确护理方法、关注身体信号、合理饮食作息,很多皮肤瘙痒问题都是可以改善甚至避免的。与其一味忍耐,不如科学应对,重拾皮肤的“安宁”。
岁月带走了胶原蛋白,但我们可以用智慧和科学,把舒适和健康留在身边。
参考文献:
[1]李小林,王震宇,高志敏,等.老年性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3):191-195.
[2]陈志华,刘建,马丽.老年人皮肤瘙痒的临床特点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0):845-849.
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