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近年坦克界,谁的风头大?韩系坦克一定会入列。虽然它的销售不是最高,但是它的名气大。如同一夜爆火的网红,从小有名气到大红大紫。甚至在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撕开缺口,获得属于自己的份额。之前,咱们聊过两期,从K1讲到K2。有朋友说,一辆东拼西凑的坦克,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关键时刻还会被人卡脖子。这些因素会有,比如印度最近挺闹心。说好的光辉发动机,美方又突然涨价了。当然,韩国自然清楚自己也会遭遇相似的事,所以他们正在逐步替换国外重要零件,以保证不会被限制。
K2 主战坦克第一生产批次
K2 主战坦克第一生产批次
*** 关于该型坦克的信息存在相当多的矛盾之处。可能会有不准确或错误的判断,欢迎提供更正和补充意见!***
在1980年代初之前,大韩民国陆军的装甲兵力主要由从美国引进的M48系列中型坦克组成,这些坦克大多数经过大修并升级到M48A5K的标准。随着韩国国防工业的快速发展,韩国在1980年代初开始研制自行设计的主战坦克(尽管得到了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GDLS,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开发商)的支持)。1988年,这款坦克以“K1(‘88’)ROKIT”的编号被韩国陆军列装。人们常把这款坦克称作“艾布拉姆斯的小型复制品”,但实际上,除了主武器、装甲防护设计和某些外形上的相似之处外,这两种坦克并没有太多共同之处。到2000年代初,韩国开始生产经过改进的K1A1型,其火力和防护能力都有所提升,从2012年开始则推出了K1A2型。这些坦克的主要生产承包商是现代Rotem公司。
展开剩余96%南韩的M48A5K型和M48A3K型坦克(图中后景)
南韩的M48A5K型和M48A3K型坦克(图中后景)
ROKIT K1(88式)主战坦克
ROKIT K1(88式)主战坦克
K1A1 主战坦克
K1A1 主战坦克
在K1及其改进型生产的同时,韩国国防发展局(ADD)在国防采办计划局(DAPA)的协助下,开始研究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可能性。这种新型坦克的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采用“国产”部件和系统。该坦克必须在战斗性能和技术指标上达到或超越世界上最优秀的主战坦克。同时,韩国方面仔细研究了西方、以色列以及俄罗斯的坦克研制经验(尤其是在1996年,韩国曾接收过一个营规模的俄罗斯T-80U坦克后,这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
T-80U在韩国
T-80U在韩国
大约在同一时期,韩国最终作出了研制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决策。由于该坦克在设计上的高度创新性以及研发工作的高昂成本,研制过程耗时较长。首批5辆样车在2005年至2007年间组装完成;15辆预生产型坦克在2011年至2012年制造;首批100辆正式命名为 K2“黑豹”的量产型坦克则在2014年至2015年交付部队服役。出于经济原因,最终的采购数量从原计划的680辆削减至不到300辆。第二批(106辆)在2019年至2020年交付。
第三批(54辆)在2022年至2023年间交付部队。第四批(150辆)的交付工作已于2024年开始。
2022年夏季,韩国签署了一项合同,向波兰出口180辆K2GF型坦克,并计划在波兰本土逐步实现本地化生产,总数将达到 800辆。
交付波兰的K2GF坦克
交付波兰的K2GF坦克
该坦克采用经典布局方案,乘员为3人,动力传动舱(MTO)位于车体尾部。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在战斗舱内,坦克指挥员位于炮右侧,炮手/操作手位于左侧。基础型号的公称战斗重量为55吨;后续改进型坦克的战斗重量约为60吨。车辆在标准离地间隙状态下,炮塔顶部高度为2200毫米。
K2GF 坦克驾驶员舱口
K2GF 坦克驾驶员舱口
K2GF 坦克的车长和炮手/操作手
K2GF 坦克的车长和炮手/操作手
K2 主战坦克展示
K2 主战坦克展示
该坦克的主武器为 120毫米 CN 08 滑膛炮,可通用北约国家主战坦克炮弹。火炮炮管长度为 55倍径,配备有抽气装置和隔热护套。炮膛采用镀铬工艺以延长寿命。弹药基数为 40 发单件式弹药,包括带稳定尾翼的穿甲弹(APFSDS-T)和多用途破甲高爆弹(HEAT-MP-T)。其中 16 发装填于炮塔尾舱隔离舱内的自动装弹机机械化弹架中,弹药水平排列,可通过炮塔后部的舱口进行补充装填。声明的自动装填速率不低于 每分钟 10 发。其余炮弹存放在车体前部右侧的附加弹架内。
K276型穿甲弹是K1A1 和 K1A2 坦克也使用的基础弹种,该弹基于德国 DM43 弹种开发,采用钨合金弹芯,初速为 1760 米/秒(以55倍径炮射击时),在 2000 米距离上以 60° 角射击均质轧制钢装甲时,宣称可击穿 320 毫米装甲。
K279型穿甲弹基于德国 DM53 弹种研制,初速同样为 1760 米/秒,在 2000 米距离上宣称可击穿 350 毫米/60° 的均质轧制钢装甲。
弹药基数中还包括韩国国产的 KSTAM-I 和 KSTAM-II 型制导炮射弹。这两种弹药均为“发射后不管”型,用于攻击目标的顶部。KSTAM-I 基于以色列的 EXCALIBUR 制导炮弹开发,从炮口以高抛弹道发射,飞行中采用复合雷达-红外制导系统进行修正,无巡航发动机,战斗部为串联破甲型,最大射程 5000 米。
KSTAM-II 用于射程 8000 米以内的远程攻击,采用冲击破片式战斗部。在飞行末段,战斗部与弹体分离,通过减速伞实现滑翔并精确打击选定目标。该弹药由韩国在德国戴尔公司(DIEHL)的协助下研制。
120毫米 CN 08 滑膛炮
120毫米 CN 08 滑膛炮
自动装弹机
自动装弹机
炮塔顶部的可抛式面板,用于机械化弹架上方的安全泄压。
炮塔顶部的可抛式面板,用于机械化弹架上方的安全泄压。
坦克前方地面上放置着带有多用途(破甲-高爆)K280 弹的炮弹,以及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的弹链。
坦克前方地面上放置着带有多用途(破甲-高爆)K280 弹的炮弹,以及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的弹链。
补充机械化弹架的弹药。
补充机械化弹架的弹药。
120毫米 KSTAM 型制导炮射弹
120毫米 KSTAM 型制导炮射弹
120毫米 KSTAM-II 型制导炮射弹
120毫米 KSTAM-II 型制导炮射弹
辅助武器为与火炮并列安装的 7.62×51毫米 K12 型机枪,以及高射用的 12.7×99毫米 K6 型机枪(该机枪是 BROWNING M2HB 的许可生产型号),K6 机枪配有手动瞄准装置,安装在坦克车长舱口前方。弹药基数为 7.62 毫米 12,000 发,12.7 毫米 3,200 发。
自动化火控系统可确保在行进中使用穿甲弹(BOПС)时的有效射击距离达到 3000 米。该系统包括:炮手和车长的多通道瞄准具、带有输入信息传感器的弹道计算机、精确目标识别系统(“敌我识别”)、用于修正炮管热弯的光电测量系统,以及高精度主武器稳定系统。
炮手的主瞄具 KGPS具备视场在两个平面上的独立稳定能力,配有昼用光学通道(可变放大倍数为 4倍和 15倍),以及可额外使用的数码变焦模式(放大倍数可达 30倍和 60倍)。该瞄具还集成了基于二代或三代热像探测器矩阵的夜视热成像通道和激光测距仪。此外,炮手还可使用一具辅助望远瞄具,其物镜通过火炮防盾引出。精确目标识别系统(IFF/SIF,敌我识别系统)据推测使用毫米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并在自动模式下工作。目标识别与测距完成后,由炮手或车长决定是否开火。
车长的全景潜望式瞄具 KCPS可在稳定模式下实现全方位观测,并具备“猎手-射手”作战模式。该瞄具也集成了激光测距仪,具备可变倍率的光学通道、额外数码变焦以及基于冷却型探测矩阵的夜视热成像通道。武器稳定系统采用全电驱动垂直和水平瞄准(EGTDS)。火炮的俯仰角范围为 -6° 至 +25°,可通过液气悬挂系统对车体和炮塔进行纵向俯仰调节以进一步扩大。
火控系统各元件通过数字数据总线与信息管理系统 C4L集成,同时还与通信系统和 GPS/INS 组合导航系统联动,从而提高坦克分队的协同作战能力。火控系统还配备了内置的诊断与监控系统(BIT)。
炮手主瞄具的入光窗。
炮手主瞄具的入光窗。
炮手的工作位置。左侧是热成像通道的视频监视器,下方是 C4L 系统的多功能显示屏。右侧是辅助望远瞄具的目镜。
炮手的工作位置。左侧是热成像通道的视频监视器,下方是 C4L 系统的多功能显示屏。右侧是辅助望远瞄具的目镜。
在火炮防盾中,炮管上方的圆形镜头是用于测量炮管热弯的光电系统发射器,矩形镜头推测是“敌我识别”(IFF/SIF)系统的天线。炮管右侧是并列 7.62 毫米机枪的护套,下方是炮手辅助望远瞄具的入光窗。
在火炮防盾中,炮管上方的圆形镜头是用于测量炮管热弯的光电系统发射器,矩形镜头推测是“敌我识别”(IFF/SIF)系统的天线。炮管右侧是并列 7.62 毫米机枪的护套,下方是炮手辅助望远瞄具的入光窗。
炮管热弯测量系统的传感器安装在接近炮口的位置。
炮管热弯测量系统的传感器安装在接近炮口的位置。
波兰 K2GF 坦克上车长全景瞄具的前端部分,以及炮塔右前部的 MAWS 和 VIRSS 模块。
波兰 K2GF 坦克上车长全景瞄具的前端部分,以及炮塔右前部的 MAWS 和 VIRSS 模块。
K2GF 坦克车长在其作战位置
K2GF 坦克车长在其作战位置
车体和炮塔采用模块化结构的装甲防护设计;首上部件使用多层复合装甲屏障,内含陶瓷材料基的填充物。低矮轮廓的炮塔带有倾斜的前侧部件。在网络上,自然流传着各种关于车体和炮塔正面防护能力的评估数据。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车体首部节点正面可抗穿甲弹(BOПС)约 600~700 毫米,炮塔侧部可抗约 850~900 毫米;若针对破甲弹,则分别为 900~950 毫米和 1300~1400 毫米(此为主观意见!!!)。在量产过程中,首部装甲模块的结构可能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因此防护参数并非最终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车体与炮塔接合区域正面的“弱点”面积较大,这会降低整体装甲防护效果。
车体侧面为整体装甲结构,并增设可拆卸式的反破甲屏障。炮塔侧面部件同样带有复合填充物。为增强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炮塔侧面、炮塔顶部(包括炮手和车长舱盖),车体顶部、车体侧面及侧面屏障均安装了模块化反应装甲(ERA),除标准炸药板外,还可装备被动式填充物(NERA)。
标准配备包括:快速自动灭火系统、空调系统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护系统。为提高战斗生存力,炮塔顶部在机械化弹架上方设有专用的可抛式面板,在装甲被击穿并引燃弹药时,可降低乘员牺牲的风险。坦克装备有危险预警系统(MAWS)和主动防御系统(KAPS);不过尚不完全明确后者是否在量产型上实际安装。炮塔前侧内置毫米波雷达模块(MWR),并配有附加的热像摄像头,用于跟踪敌方弹药的飞行轨迹,并在弹药直接威胁坦克时及时向乘员发出警告。
同时,系统会发出信号,按指定方向发射两组各6枚的气溶胶弹(VIRSS,集成在炮塔前侧),或通过安装在炮塔后部、自动装弹机面板之间的旋转式发射器(APS MSSG Soft Kill)发射8枚气溶胶弹。至于能够直接拦截并摧毁来袭弹药的防御弹发射系统(KAPS 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APS Hard Kill),据推测其发射单元布置在炮塔前侧的 VIRSS 模块附近,以及炮塔尾舱侧面。炮塔周边安装有多光谱传感器(LWR/RWR),用于指示激光或雷达照射。
波兰 K2GF 车体首部节点
波兰 K2GF 车体首部节点
炮塔顶部的反应装甲模块……
炮塔顶部的反应装甲模块……
……以及炮手舱盖板上。
……以及炮手舱盖板上。
车体和炮塔正在组装过程中。
车体和炮塔正在组装过程中。
车体顶部的反应装甲模块。
车体顶部的反应装甲模块。
车体左侧和炮塔左侧的反应装甲模块……
车体左侧和炮塔左侧的反应装甲模块……
……以及右侧的反应装甲模块。
……以及右侧的反应装甲模块。
炮塔右前部的 MAWS 和 VIRSS 模块……
炮塔右前部的 MAWS 和 VIRSS 模块……
……以及左前部的模块。
……以及左前部的模块。
炮塔上的 LWR 传感器尚未安装。
炮塔上的 LWR 传感器尚未安装。
从左到右依次为:APA MSSG 发射装置;惯性导航系统(INS)天线和火控系统气象传感器。左下方传感器下方是 GPS 系统天线。
从左到右依次为:APA MSSG 发射装置;惯性导航系统(INS)天线和火控系统气象传感器。左下方传感器下方是 GPS 系统天线。
前左侧 LWR/RWR 传感器
前左侧 LWR/RWR 传感器
后左侧传感器
后左侧传感器
关于动力装置,首批量产坦克配备了德国制造的动力模块(MTO POWERPACK),其中包括一台多燃料12缸涡轮增压液冷柴油发动机MTU MT883 Ka-501,功率为1500马力;与其一体成型的为自动液力机械变速箱 RENK HSWL 295TM,提供5档前进和5档倒车挡。
第二批量产坦克换装了韩国本土制造的多燃料柴油机 HD HYUNDAI INFRACORE DV27K,功率相当,但变速箱仍为德国制造。波兰版的K2GF和第三批量产坦克也采用了相同配置。第四批量产坦克预计将配备韩国制造的变速箱 SNT DYNAMICS EST 15K,该变速箱具备6档前进和3档倒车档位。
悬挂系统部分配备6组双轮胎铝合金轮辋的承重轮,3个导向轮,导向轮结构类似承重轮,驱动轮带有可拆卸齿圈。履带为平行式弹性履带,带有橡胶护板及可拆卸的沥青行走板。悬挂采用半主动液气悬架,除可调整离地间隙外,还可分别调节车体相对于纵向和横向轴线的姿态,每个单元均可独立控制。
公路最高速度约 70 公里/小时,越野最高速度可达 50 公里/小时。从静止加速到 32 公里/小时的时间因动力系统不同而在 7.5 到 8.8 秒之间。公路续航里程为 450 公里。当主发动机未工作时,坦克的电力由安装在动力舱、偏右侧的辅助燃气轮机发电机组 SAMSUNG TECHWIN(功率100马力)供给。
为渡过水深达 4.1 米的水障,配备了带有伸缩式进气管的涉水套件,该进气管可收纳于炮塔尾部的专用护罩内。
DV27K 发动机
DV27K 发动机
MTU MT883 Ka-501 发动机
MTU MT883 Ka-501 发动机
车体中央可见后视摄像头。
车体中央可见后视摄像头。
推测辅助燃气轮机的位置(车体尾部右侧履带上方平台)。
推测辅助燃气轮机的位置(车体尾部右侧履带上方平台)。
炮塔尾部涉水管护罩的安装。
炮塔尾部涉水管护罩的安装。
驾驶员舱盖上安装有三台潜望镜观察仪和一台用于夜间驾驶的热成像仪。坦克配备了前视和后视的视频监控系统。
驾驶员舱盖上安装有三台潜望镜观察仪和一台用于夜间驾驶的热成像仪。坦克配备了前视和后视的视频监控系统。
指挥控制舱。
指挥控制舱。
驾驶员舱盖上的潜望镜和左侧的热成像观察仪。车灯右侧安装有前视摄像头。
驾驶员舱盖上的潜望镜和左侧的热成像观察仪。车灯右侧安装有前视摄像头。
除了成功签订向波兰供应坦克的合同外,韩国方面还积极推动该坦克进入海外市场。具体来说,展出了K2ME和K2NO两个改型。K2ME为中东地区国家设计,配备加强型冷却、空气净化和空调系统,该型号在阿曼成功完成试验,但尚未达成采购合同。K2NO则为极地作战环境设计,针对挪威主战坦克采购竞标而开发,竞争对手为德国的豹2A7。该型号的显著特点包括装备以色列的TROPHY主动防护系统和配备12.7毫米K6机枪的康斯贝格(KONGSBERG)遥控武器站。最终,挪威选择了豹2A7坦克。
K2ME 在阿曼进行试验。
K2ME 在阿曼进行试验。
炮塔右侧加装了额外的空调系统模块。
炮塔右侧加装了额外的空调系统模块。
K2NO
K2NO
总的来说,可以总结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军工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使得他们能够打造出一款高科技主战坦克(OBT)样机。鉴于这种坦克已装备于包括波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波兰的主战坦克(由左至右):豹2PL、K2GF、M1A1 FEP。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这些不同型号坦克的装备,后勤保障和维修工作将面临多大挑战,毕竟这并非波兰军队唯一的现役主战坦克类型。
发布于:黑龙江省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